查看原文
其他

8位MCU的要命时刻

土人观芯 土人观芯 2023-11-28

近来MCU市场再次暗潮涌动,国际MCU大厂加快了替代8位MCU的步伐。意法半导体推出了基于ARM Cortex-M0+的STM32C0系列产品,德州仪器也在近日带来了基于ARM Cortex-M0+的MSPM0系列产品,英飞凌和NXP也都已经推出了 Cortex-M0+的产品。

2020年中国通用型MCU市场中,8位市场占比还达到了43%,但是32位MCU吃掉8位MCU已经只是个时间问题了。

意外的是,8位MCU并非是自己出了问题,而是被32位MCU卷死的,所谓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。

8位MCU有其固有市场,比如遥控器、电源开关、键盘鼠标,以及马达、工具机等设备之中,但是8位MCU之所以能守住这片根据地,主要的优势还是在于成本。

过去8位和32位MCU是以价格区隔市场的,几块钱的32位MCU对比几毛钱的8位MCU,显得差距太大,大家守好自己的地盘,泾渭分明。

2017年,ARM推出了DesignStart项目,该项目旨在干翻8位MCU市场,具体来说取消新客户采用Cortex M0和M3的预授权费,并且降低了M系列内核版权费,500万级出货大概只需要每颗4美分,并且更高出货量还可以拥有更灵活的折扣。由于M0是Arm最具性价比的产品内核,此举瞄准的除了万亿级的物联网终端生态外,另一个目标就是希望拿走靠性价比取胜的8位MCU市场。

我相信ARM自己也没有料到这个项目会遇到神助攻,本来三年的Design-in周期推起来没那么快,没想到随着Covid、脱钩、大周期导致的MCU供过于求,一切都完全不同了。

随着32位MCU也降到了同一个价格水平线上,8位MCU的客户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,差不多BOM成本(核心成本差个30%)性能相差2倍的两个方案,32位方案还能附加一个ARM生态可以扩展开发,该怎么选才能走得更远呢?

另一个问题来自产能,32位MCU可以使用eFlash工艺,且可以利用12英寸晶圆,在更先进的工艺上生产。随着12英寸晶圆厂的产能释放,32位MCU在供应上还更有保证,甚至规模效应还能进一步降低价格。而相对来说8英寸晶圆的产能不会再有增长,从供应链安全角度来看,8位MCU都远没有32位MCU更有保障。

32位MCU采用的工艺制程越来越先进,比如40/55纳米工艺已经成为主流,甚至有MCU已经开始28纳米,8位MCU的功耗优势在制程差距前已经基本消失了。

8位MCU在功耗和系统BOM方面的成本优势依然在某些成本极敏感应用中具有优势,特别是一些低端消费产品,8位MCU还将至少存在几十年,但随着边缘领域智能化的发展,8位MCU的市场逐渐式微是大势所趋。

说起来让8位MCU厂商受伤的还不只是ARM,ARM这么做其实也是市场压力所致,RISC-V阵营的逐步发力拉低了32位MCU设计的准入门槛,凭借免费的授权生态拉低整个MCU的价格门槛,这无疑让8位MCU市场雪上加霜。

从技术迭代上来看,8位MCU内核已经多年没有更新了,目前比较多的IP是2015年Silicon Labs的“EFM8”,2014年波兰DCD的PIC16兼容“DRPIC1655X”和MC68HC11K兼容“D68HC11K”,2012年Zilog的Z8051,Atmel的“AVR8”内核等等。

除了8位之外,16位 MCU的情况几乎一样。本来16位的MCU是介于8位和32位之间的中间产品,但是随着32位低端替代8位的快速增长,不仅8位连16位都失去了位置。

无论是什么市场,如果只能防守而没有进攻的能力,最终都会变成一块砧板上的肉,被人吃掉只是迟早的事情了。。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